Thursday, March 02, 2006

文取自聖賢雜誌◎◎黃志傑◎◎


靜字的功夫

馬路上車水馬龍,行人急急忙忙三步併作兩步連跑帶跳的走,上班的上班、上學的上學,街道壅塞不堪,心情緊張而動作匆促的人來來往往,這就是都市早晨街道的情境,大家每天庸庸碌碌,讓這顆本來就起伏不定的心更如大海波濤洶湧,不得安寧。不少人開始懷念起鄉下亦脚踩土,荷鋤耕田的日子,因為這樣的生活能保有聞適自在的心。
內心不得寧靜,不知厄殺了多少美好的生命。有修養的人,絕對有辦法在任何時候都保有閒適自在的心,因為有知慧有修養的人,知道「靜」的功夫,唯有心靜才能覓得生命的美妙,而不會將美好燦爛的生命在匆忙或利欲中流失掉,随時擁有寧「靜」的心,不僅可保持思緒的集中,更可讓身心常保健康。
昔日諸葛孔明誡子文中有一句話﹕「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」,探究武侯一生的功業、事蹟,不難發現他是一位非常鎮定又足智多謀的聖人,遇事處變不驚,用兵則成竹在胸,待人處事豁達開朗,其實這皆是常保內心清「靜」,讓人靜下來的功夫。
古時有詩﹕「偷得浮生半日閒」,對自己生活繁雜而抱怨讓心無法澄靜的人比黄河的沙子還多,不過反過來觀察歷史上古今中外的名人,無不是從「靜」字中尋得生命的契機,「靜」是智慧,讓人心能安定,如同山上泉水源源絕滋潤萬物一般,所以學習靜的功夫,無論生活再忙,壓力再大,照樣有恬然自得的境界,如此在忙裡也能偷閒,在苦中也能作樂﹔有了「靜」的思維,則忙不是忙,苦亦是苦了。
想經世濟民成功立業的人,也常需保持心靈的寧靜,從前關公與董卓會面的酒會上,董卓有意加害關公,但關公平時道德修養深厚,遇事自能怡然自得,鎮靜的運用智謀保全生命,令人為之讚嘆。古今中外,偉人鎮靜的功夫勝枚舉,由此可知,要有所成就,也必需要有「靜的功夫」。
如何才能有清靜自在,遇事臨危亂,甚至亂中有序,行事進退得宜的心,悠遊享受生命的美妙呢?道先應先涵養道德,子曰﹕「君子坦蕩蕩,小人常戚戚。」君子做事憑良心守分寸、一切順天而行,所以時時刻刻都坦蕩蕩,內心便能清靜﹔反之小人做事總是斤斤計較,唯利是圖,做事不合乎天理國法,那心如何能靜呢?所以想要活得舒坦泰然,就要守道德。再來要懂得開闊心胸容納批評和得失,否則我們的心就會随著欲望和他人的批評而起起伏伏,不得安寧,猶如暴風雨中的船,隨時有翻覆的危險。
心要靜,還要學得放下和遺忘,若不該記的事記一大堆,如將仇恨痛苦得失攬在心上背,那麽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沙漠上的啇旅,迷失了自已,饑渴交迫而苟延殘喘。再者,還要學習看開,看開不等於看破,而是退一步想,所謂命裡有時終需有,命裡無時莫強求,洞見生命觀照自我,心才能得「靜」。
華陀﹕「世間所有的病,唯「靜」字可治得,因壓力和社會環境的影响,使人有文明病、精神病......等,若能放下自我,學習真靜,身心便能得到安樂、生命就能更美好。
忘記腰帶、腰就寬了﹔忘記鞋子,脚就鬆了﹔忘記自己,人就樂了。智慧能關照生命,而道德能實踐生命。學習靜的动夫,便能發揮智慧來實踐道德。人生路途起落無常,如果能常放下、退一步想、控制欲望,學習前人對生命豁達的智慧和態度,那生命將會更有價值,人將會更快樂

No comments: